风波后的原谅:班长哭着说不要扣了
风波后的走廊像被雨水清洗过的玻璃,透明里却仍有波纹。教室的灯光安静,桌椅的脚步声被压得很轻。班长站在讲台边,手心贴着粉笔,视线在全班同学脸上来回打量。每个人的表情都像一页翻开的日历,记录着昨夜的喧嚣和今日的沉默。
风波起因是一次考试的分数争执,传话带着偏见,传言像风,一步步吹乱了彼此的信任。有人说某个名字的扣分不公,一些人盯着桌角的裂缝,猜测老师在评分表上做了注记。班长曾以铁面著称,如今却站在众人面前,肩膀微僵,眼里有未干的泪光。
他抬起粉笔,声音却颤了一下:“不要扣了。”泪水顺着脸颊滑落,滴在笔尖上发出微微的声响。不是他被误解的自我煽动,而是看到同学们的表情从紧张转为沉默再到失望。他说出这句话时,胸腔里仿佛塞进了一只不肯离开的石头。
教室里静得像风停了一秒钟。几个人的目光转向桌面,几个人抿紧了嘴角。有人低声说着道歉,仿佛在向呼吸道歉。有的眼睛仍然猖狂,但更多的目光开始软化,像雨后初晴的空气里,重新找到了可呼吸的位置。

老师走到前排,示意大家坐好。她没有急着定性,而是提出一次修复性的练习:让每个被涉及的同学写下自己的感受,邀请群体共同找出改进的办法,给彼此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。班长点头,擦干泪水,继续用笔记录。
在夜晚的学校灯光里,班长的日记被翻开。那上面记录着曾经的严格,也写下对同学的关切。原来他并非没有错误,只是把错看作是必须的惩罚。现在,他愿意把锋利的边收起来,用温柔触摸彼此曾经忽略的痛点。
原谅不是忽略,而是把伤口置于光下,让风波过去的生锈在阳光中慢慢褪色。班级的讨论不再围绕谁错了,而是怎样让谁愿意站起来。有人把轻轻的道歉变成实际的帮助,作业辅导、轮流值日、互助小组的重组逐渐成为常态。
天色渐暗,走廊的灯光像一只没有声音的灯笼。班长把粉笔收起,站在门口对每一张脸点头,眼神变得柔和。风波的余温像一层薄薄的光,缓缓落在每个人心里。没有一夜之间的彻底和解,却有一次共同面对错误的勇气。